亳州 (古代)
北周末年改南兖州置,治所在小黄县(隋朝改名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隋朝大业初年,改为谯郡。唐朝武德、乾元初复为亳州。辖境相当今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及河南省鹿邑、永城等市县地。元朝末年,刘福通起义,立韩林儿为帝,曾建都于此。
明朝初年,以州治谯县省入,辖境缩小,寻降为县,弘治九年(1496年)复升为州。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亳州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为属州,隶颍州府。1913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改为亳县。
| 隋代行政区划变迁 | |||||
|---|---|---|---|---|---|
| 区划 | 開皇元年 | 区划 | 大業3年 | ||
| 州 | 亳州 | 譙州 | 郡 | 譙郡 | |
| 郡 | 陳留郡 | 譙郡 | 蒙郡 | 县 | 譙县 城父县 山桑县 臨渙县 穀陽县 酇县  | 
| 县 | 小黄县 浚儀县  | 渦陽县 臨渙县 白撣县 龙山县  | 蒙县 | ||
| 唐朝亳州辖县 | |
|---|---|
| 618年 | 谯县、酂县[1]、永城县、临涣县、山桑县、城父县、穀阳县 | 
| 619年 | 谯县、酂县、永城县、临涣县、山桑县、穀阳县(城父县改属城州) | 
| 621年 | 谯县、酂县、穀阳县(永城县、临涣县、山桑县改属北谯州,城父县、文城县[2]、鹿邑县来属) | 
| 624年 | 谯县、酂县、穀阳县、城父县、鹿邑县(废除文城县) | 
| 643年 | 谯县、酂县、穀阳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3]、临涣县[4]、山桑县来属) | 
| 666年 | 谯县、酂县、穀阳县(改名真源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临涣县、山桑县 | 
| 689年 | 谯县、酂县、真源县(改名仙源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临涣县、山桑县 | 
| 705年 | 谯县、酂县、仙源县(改名真源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临涣县、山桑县 | 
| 742年 | 谯县、酂县、真源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临涣县、山桑县(改名蒙城县) | 
| 814年 | 谯县、酂县、真源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蒙城县(临涣县改属宿州) | 
| 821年 | 谯县、酂县、真源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蒙城县(临涣县来属) | 
| 833年 | 谯县、酂县、真源县、城父县、鹿邑县、永城县、蒙城县(临涣县改属宿州) | 
| 905年 | 谯县、酂县、真源县、城父县(改名夷父县)、鹿邑县、永城县、蒙城县 | 
刺史
    
 
  | 
  | 
参考文献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