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馮·法金漢
埃里希·馮·法金漢(德語:,1861年11月11日—1922年4月8日),又译为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或埃里希·冯·法尔根汉,德国军事家、步兵上將,1914年至1916年间任德军总参谋长。
| 埃里希·馮·法金漢 | |
|---|---|
![]() 馮·法金漢,约 1913 | |
| 普鲁士战争部长 | |
| 任期 7 June 1913—21 January 1915 | |
| 君主 | 威廉二世 |
| 首相 | 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韋格 |
| 前任 | 喬西亞斯·馮·赫林根 |
| 继任 | 阿道夫·維爾德·馮·霍恩博恩 |
| 德國參謀部總長 | |
| 任期 14 September 1914—29 August 1916 | |
| 君主 | 威廉二世 |
| 宰相 | 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韋格 |
| 前任 | 小毛奇 |
| 继任 | 保罗·冯·兴登堡 |
| 个人资料 | |
| 出生 | 11 September 1861 |
| 逝世 | 8 April 1922 (aged 60) |
| 配偶 | Ida Selkmann |
| 亲属 | 欧根·馮·法金漢 (兄弟) 费多尔·冯·博克 (侄子) Henning von Tresckow (son-in-law) |
| 儿女 | 2 |
| 专业 | 军官 |
| 获奖 | 黑鹰勋章 功勋勋章 马克斯·约瑟夫军事勋章 |
| 军事背景 | |
| 效忠 | |
| 服役 | |
| 服役时间 | 1880–1919 |
| 军衔 | |
| 指挥 | Chief of the German General Staff 9th Army Army Group F (Ottoman Army) 10th Army |
| 参战 | 八国联军侵华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生平
法金汉于1896年至1903年在中国服役,开始是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的教官,后来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1913年,他出任普鲁士战争部长(相当于德国国防部长)。他一开始并不主张德国卷入全面战争,但是很快他改变了立场,敦促德皇威廉二世向英国、法国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
1914年9月14日,德军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受挫,施里芬计划失败。法金汉接任德军总参谋长,策划了“向大海进军”行动,意图夺取法国北部港口,切断英法两国的直接联系,但是在第一次伊普爾战役中失败,未能克尽全功。
法金汉主张德国应该将战略重点放在西线,这与保罗·冯·兴登堡和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的东线战略相冲突。在1916年初,法金汉强行发动凡尔登战役,希望能够造成2:1的伤亡比例,逼迫法国耗尽力量。但是,在付出14万人死亡的代价后(他也因此被称为“凡尔登屠夫”),这个战略目的未能实现。法金汉因此被解职,兴登堡继任总参谋长。
之后,法金汉被派去指挥德国第九军,与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一道发动了对罗马尼亚的进攻,战斗在8月打响,12月同盟国军队便占领了布加勒斯特。在这场胜利之后,他又被派去指挥土耳其在巴勒斯坦的防御战。在此期间,他成功阻止土耳其人在巴勒斯坦全部消灭犹太人的计划。1917年12月,英军夺占耶路撒冷,法金汉的防御以失败告终。
1918年,他被派去指挥占领白俄罗斯的第十军,在那里他一直待到战争结束。之后他退出现役,在自家庄园里隐居,并出版了几本军事类书籍和回忆录。
參考來源
| 官衔 | ||
|---|---|---|
| 前任: 約西亞斯·馮·黑林根 |
普鲁士战争部长 1913-1915年 |
繼任: 阿道夫·維爾德·馮·霍恩博恩 |
| 军职 | ||
| 前任: 赫尔穆特·约翰內斯·路德维希·冯·毛奇 |
德国参谋部总长 1914-1916年 |
繼任: 保罗·冯·兴登堡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埃里希·馮·法金漢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