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
巴格达(阿拉伯语:,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博达城,《岭外代答》,《南海志》报达,《元史》作八剌哈因,《西使记》,《諸蕃志》称 白達,《四夷路程》作拔离,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3]。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 巴格達 | |
|---|---|
| 首都 | |
|  () | |
| 從上順時鐘方向:綠區、拯救伊拉克文化紀念碑;海達爾-哈納清真寺;巴格達和底格里斯河的景色;巴格達迪博物館 | |
|   巴格達 | |
| 坐标:33°18′55″N 44°21′58″E | |
| 国家 |  伊拉克 | 
| 省 | 巴格达省 | 
| 建立 | 762年 | 
| 創始人 | 阿布·加法尔·阿尔-曼苏尔 | 
| 政府 | |
| • 类型 | 市长议会制 | 
| • 行政机构 | 巴格达市顾问委员会 | 
| • 市长 | 萨布尔·纳贝特·阿尔-埃萨维 | 
| 面积 | |
| • 总计 | 204.2 平方公里(78.8 平方英里) | 
| 海拔 | 34 公尺(112 英尺) | 
| 人口 | |
| • 總計 | 9 100 000人 | 
| • 排名 | 第1名 | 
| • 密度 | 0.0441人/平方公里(0.114人/平方英里) | 
| [1][2] | |
| 时区 | 阿拉伯标准时间(UTC+3) | 
| • 夏时制 | 无(UTC) | 
| 邮政编码 | 10001至10090 | 
| 網站 | www | 
歷史
    
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苏尔於西元762年將阿拉伯帝國都城遷至此地。成為當時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宗教中心。[3]《一千零一夜》中許多故事便以巴格達為背景。10世紀初時,巴格達的人口超過100萬,[12][13]並很有可能是該時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14][15]
10世紀後,因政治變動及戰爭而衰退[3]。隨著阿拉伯王朝不復昔日光輝,巴格達先於1258年被蒙古人攻陷;1508年和1534年分别被波斯和土耳其人佔領。1638年後巴格達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917年巴格達落入英軍之手。直到1921年伊拉克獨立後,巴格達被定為首都。[16]

地理
    
巴格達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為兩河相距最近之處;迪亞拉河流經城市郊區,並於巴格達東南方注入底格里斯河。巴格達位居海拔34公尺平緩的沖積平原,歷史上曾數度被定期性洪水淹沒,洪水則來自底格里斯河北方及東方的支流,直至1956年,位於薩邁拉的薩邁拉大壩完成後,巴格達才不受洪水的威脅,因而,城市能向東邊及西邊擴張。[17]
氣候
    
巴格達屬副熱帶乾燥氣候(柯本气候分类法的BWh),為世界上最熱的城市之一,6月至8月間,月平均气温最高可达44℃,正午最高气温可达50℃,夜间气温也很少降至24℃以下,天气极为炎热,且降雨极少,夏季多年平均降雨量几乎为零,历史上也从未在此期间记录到超过1毫米的累积降雨。[18]湿度也低(可时常小于10%)。冬季凉爽,最冷月平均气温接近10℃,清晨和夜晚偶尔寒冷,但也很少记录到0℃以下的气温(平均一年小于两次)。降雨主要集中於11月至次年3月間,年降雨量約123毫米,雨量較豐時可達338毫米,較少時僅有37毫米。[19]。於2008年1月11日降下有气象紀錄以來的首场雪。[20]。
| 巴格達 |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历史最高温 °C(°F) | 24.8 (76.6) | 27.1 (80.8) | 30.9 (87.6) | 38.6 (101.5) | 43.5 (110.3) | 48.8 (119.8) | 50.0 (122.0) | 49.9 (121.8) | 47.7 (117.9) | 40.2 (104.4) | 35.6 (96.1) | 25.3 (77.5) | 50.0 (122.0) | 
| 平均高温 °C(°F) | 15.5 (59.9) | 18.5 (65.3) | 23.6 (74.5) | 29.9 (85.8) | 36.5 (97.7) | 41.3 (106.3) | 44.0 (111.2) | 43.5 (110.3) | 40.2 (104.4) | 33.4 (92.1) | 23.7 (74.7) | 17.2 (63.0) | 30.6 (87.1) | 
| 平均低温 °C(°F) | 3.8 (38.8) | 5.5 (41.9) | 9.6 (49.3) | 15.2 (59.4) | 20.1 (68.2) | 23.3 (73.9) | 25.5 (77.9) | 24.5 (76.1) | 20.7 (69.3) | 15.9 (60.6) | 9.2 (48.6) | 5.1 (41.2) | 14.9 (58.8) | 
| 历史最低温 °C(°F) | −11.0 (12.2) | −10.0 (14.0) | −5.5 (22.1) | −0.6 (30.9) | 8.3 (46.9) | 14.6 (58.3) | 22.4 (72.3) | 20.6 (69.1) | 15.3 (59.5) | 6.2 (43.2) | −1.5 (29.3) | −8.7 (16.3) | −11.0 (12.2) | 
| 平均降雨量 mm() | 27.2 (1.07) | 19.1 (0.75) | 22.0 (0.87) | 15.6 (0.61) | 3.2 (0.13) | 0 (0) | 0 (0) | 0 (0) | 0 (0) | 3.3 (0.13) | 12.4 (0.49) | 20.0 (0.79) | 122.8 (4.83) | 
| 平均降雨天数(≥ 0.001 mm) | 8 | 7 | 8 | 6 | 4 | 0 | 0 | 0 | 0 | 4 | 6 | 7 | 50 | 
| 平均相對濕度(%) | 71 | 61 | 53 | 43 | 30 | 21 | 22 | 22 | 26 | 34 | 54 | 71 | 42 | 
| 月均日照時數 | 192.2 | 203.3 | 244.9 | 255.0 | 300.7 | 348.0 | 347.2 | 353.4 | 315.0 | 272.8 | 213.0 | 195.3 | 3,240.8 | 
| 来源1:Climate & Temperature[21] | |||||||||||||
| 来源2:世界气象组织 (UN)[22] | |||||||||||||


图片
    
    
參考資料
    
-  不同出處對人口估算差異很大。大英百科全書指2001年人口為4,950,000,而2006年刺針報告()指2004年人口為6,554,126。
- "Baghdad."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2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13 November, 2006.
- "Mortality after the 2003 invasion of Iraq: a cross-sectional cluster sample survey"PDF (242 KiB). By Gilbert Burnham, Riyadh Lafta, Shannon Doocy, and Les Roberts. The Lancet, October 11, 2006
- Baghd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om GlobalSecurity.org
 
- "Cities and urban areas in Iraq with population over 100,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ongabay.com
- 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
- .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 .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 .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 .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 .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 .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 .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 Guy Le Strange, "Baghdad During the the Abbasid Caliphate from Contemporary Arabic and Persian", pg 10
- Matt T. Rosenberg, Largest Cities Through History. 的存檔,存档日期27 May 2005.
-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2000, 2003. ISBN 978-0-9676230-1-6. See also Evolutionary World Politics Homepage 的存檔,存档日期20 May 2007.
- . Geography.about.com. 2 November 2009 [27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May 2005).
- Ollie Bye. . YouTube.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 . 新華網.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0).
- . 大英百科全書.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30).
- . [2014-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 . [201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 (AFP) – Jan 11, 2008. . Afp.google.com. 2008-01-11 [201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9).
- . Climate & Temperature. [201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6).
- . [201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參見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巴格达 |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巴格达 | 
|  |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 
|  | 英文维基文库中的《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條目:Bagdad (city) | 
- Municipality of Baghd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ap of Baghd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Iraq Inter-Agency Information & Analysis Uni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ports, Maps and Assessments of Iraq from the UN Inter-Agency Information & Analysis Unit




.jpg.webp)



.jpg.webp)


.jpg.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