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勒陀利亞
比勒陀利亞(南非語:,英語: /prɪˈtɔːriə/,祖魯語:,札那語:;臺灣舊譯為普瑞陀利亞[3]),亦稱為斐京[4][5],是位於南非豪登省北部的城市,同時也是南非的行政首都。南非總統府位於這個城市內,各國使館亦集中於此城的使館街,所以事實上比勒陀利亞是南非的政治決策中心。該城市建於1855年,以布爾人領袖安德列斯·比勒陀利烏斯的名字命名,不過使用殖民者的名字使得當前城市名稱還有爭議。市內種滿不同的花草樹木,故比勒陀利亞亦有“花園城”的美譽。
| 比勒陀利亞 | |||
|---|---|---|---|
| 行政首都 | |||
![]()  | |||
  | |||
![]() 比勒陀利亞  | |||
| 坐标:25°43′S 28°17′E | |||
| 國家 | |||
| 省份 | 豪登省 | ||
| 自治市 | 茨瓦內市 | ||
| 面积[1] | |||
| • 行政首都 | 687.54 平方公里(265.46 平方英里) | ||
| • 都會區 | 6,298 平方公里(2,432 平方英里) | ||
| 海拔 | 1,370 公尺(4,490 英尺) | ||
| 人口(2018年[2]) | |||
| • 行政首都 | 2,472,612人 | ||
| 时区 | 南非標準時間(UTC+2) | ||
| 人類發展指數(2012年) | ▲ 0.75 高  | ||
| 網站 | tshwane.gov.za | ||
歷史
    
第一批定居於比勒陀利亞的居民是恩古尼人的移民,他們居住於現時比勒陀利亞市內的河谷一帶。這批操恩古尼語的居民慢慢地組成了一個族群,名為恩德貝萊人,不過“恩德貝萊”一詞在索托語中則解作流亡者。而在他們聚居地附近的河流則以他們其中一個族長的名字茨瓦內(Tshwane)來命名,但由於“茨瓦內”這詞在恩德貝萊語中的意思為小猿猴,故此在南非語中就直接被翻譯成猿猴河(Apies River)。
比勒陀利亞是由“先民”(Voortrekkers)的領袖馬菲洛斯·韋塞爾·比勒陀利烏斯於1855年所創立的,並以其父安德列斯·比勒陀利烏斯的名字來命名。馬菲洛斯於血河之戰中擊退了祖魯人而成為國家英雄。而他所建立的這個城市之後亦成為了南非共和國(South African Republic,即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首都。
兩次布爾戰爭結束後,英國與德蘭士瓦的和平協議皆在比勒陀利亞簽署。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後,比勒陀利亞成為南非的行政首都。
城市更名
    
2005年5月26日,南非地理名稱委員會通過將比勒陀利亞的名稱更改為茨瓦內[6]。而比勒陀利亞本身是隸屬於茨瓦內大都會自治市的其中一部分,故將屬於自治市中心的比勒陀利亞更名成與大都會自治市名稱一樣[7]。但直到2006年底,更名一事仍尚未得到藝術及文化部長帕洛·佐敦的核准。2007年8月,南非地理名稱委員會確認,比勒陀利亞的市名並未更改。
截至2021年,這座城市的正式名稱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經濟
    

比勒陀利亞是南非重要的工業中心,採礦、汽車製造、鐵路及機器製造業等重工業都相當發達。城市的經濟產業約佔全南非國民生產總值的8.55%(2002年數字),是繼约翰内斯堡和開普敦之後的南非第三大。
地理與氣候
    
比勒陀利亞位於高地草原與灌木叢草原的交界位置,位於約翰內斯堡北方約50公里遠。城市被位於海平面以上1,370米的馬加利斯堡山脈環繞,被天然的屏障阻隔,形成溫暖的氣候以及肥沃的山谷。城市的經緯度約為南緯25.43度及東經28.17度。
| 比勒陀利亞(平均數據1961年-1990年,極端數據1951年-1990年) |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历史最高温 °C(°F) | 36.2 (97.2)  | 
36.3 (97.3)  | 
35.0 (95.0)  | 
32.5 (90.5)  | 
29.4 (84.9)  | 
26.0 (78.8)  | 
26.0 (78.8)  | 
30.0 (86.0)  | 
34.0 (93.2)  | 
36.0 (96.8)  | 
35.7 (96.3)  | 
36.0 (96.8)  | 
36.3 (97.3)  | 
| 平均最高温 °C(°F) | 33.2 (91.8)  | 
32.1 (89.8)  | 
31.2 (88.2)  | 
28.7 (83.7)  | 
25.9 (78.6)  | 
23.2 (73.8)  | 
23.5 (74.3)  | 
27.1 (80.8)  | 
31.1 (88.0)  | 
32.2 (90.0)  | 
32.6 (90.7)  | 
32.7 (90.9)  | 
34.3 (93.7)  | 
| 平均高温 °C(°F) | 28.5 (83.3)  | 
28.0 (82.4)  | 
26.9 (80.4)  | 
24.1 (75.4)  | 
21.8 (71.2)  | 
18.9 (66.0)  | 
19.5 (67.1)  | 
22.1 (71.8)  | 
25.5 (77.9)  | 
26.6 (79.9)  | 
27.0 (80.6)  | 
28.0 (82.4)  | 
24.7 (76.5)  | 
| 日均气温 °C(°F) | 22.6 (72.7)  | 
22.1 (71.8)  | 
21.0 (69.8)  | 
17.9 (64.2)  | 
14.7 (58.5)  | 
11.5 (52.7)  | 
11.9 (53.4)  | 
14.7 (58.5)  | 
18.6 (65.5)  | 
20.1 (68.2)  | 
21.0 (69.8)  | 
21.9 (71.4)  | 
18.2 (64.8)  | 
| 平均低温 °C(°F) | 17.8 (64.0)  | 
17.3 (63.1)  | 
16.1 (61.0)  | 
12.6 (54.7)  | 
8.2 (46.8)  | 
4.8 (40.6)  | 
4.8 (40.6)  | 
7.6 (45.7)  | 
11.9 (53.4)  | 
14.4 (57.9)  | 
15.8 (60.4)  | 
16.8 (62.2)  | 
12.3 (54.1)  | 
| 平均最低温 °C(°F) | 14.1 (57.4)  | 
13.7 (56.7)  | 
11.8 (53.2)  | 
7.6 (45.7)  | 
3.7 (38.7)  | 
0.7 (33.3)  | 
0.9 (33.6)  | 
2.7 (36.9)  | 
5.8 (42.4)  | 
8.9 (48.0)  | 
10.9 (51.6)  | 
12.9 (55.2)  | 
0.1 (32.2)  | 
| 历史最低温 °C(°F) | 7.5 (45.5)  | 
10.4 (50.7)  | 
5.5 (41.9)  | 
3.3 (37.9)  | 
−1.5 (29.3)  | 
−4.5 (23.9)  | 
−4.5 (23.9)  | 
−4.0 (24.8)  | 
−0.5 (31.1)  | 
3.0 (37.4)  | 
6.6 (43.9)  | 
6.5 (43.7)  | 
−4.5 (23.9)  | 
| 平均降水量 mm() | 135 (5.3)  | 
76 (3.0)  | 
79 (3.1)  | 
54 (2.1)  | 
13 (0.5)  | 
7 (0.3)  | 
3 (0.1)  | 
5 (0.2)  | 
20 (0.8)  | 
73 (2.9)  | 
100 (3.9)  | 
108 (4.3)  | 
673 (26.5)  | 
| 平均降水天数(≥ 1.0 mm) | 10.9 | 7.8 | 7.6 | 5.2 | 1.8 | 0.6 | 0.7 | 1.4 | 2.0 | 6.0 | 9.5 | 10.8 | 64.3 | 
| 平均相對濕度(%) | 62 | 63 | 63 | 63 | 56 | 54 | 50 | 45 | 44 | 52 | 59 | 61 | 56 | 
| 月均日照時數 | 260.8 | 235.3 | 253.9 | 245.8 | 282.6 | 270.8 | 289.1 | 295.5 | 284.3 | 275.2 | 253.6 | 271.9 | 3,218.8 | 
| 来源1: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8]、德國氣象局(極端數據)[9] | |||||||||||||
| 来源2:南非氣象局[10] | |||||||||||||
人口
    
比勒陀利亞市中心約有一百萬人口,如果以全個茨瓦內大都會自治市的人口計算的話,則約有二百萬人口。比勒陀利亞居民的主要日常用語為茨瓦納語、恩德貝萊語、南非語以及英語。
比勒陀利亞擁有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白人人口。自城市成立以來,它一直是南非白人的主要人口中心,目前大約有數百萬南非人生活在城市或其周圍。
即使種族隔離結束以來,比勒陀利亞本身也是白人佔多數,儘管黑人中產階級不斷增加。最大的白人族裔群體是阿非利卡人。
比勒陀利亞包含以前的白人指定地區,因此白人佔多數,使人口的估計較低。然而,包括地理上分開的鄉鎮,比勒陀利亞增加的外來人口超過一百萬,使白人變為少數。
城市趣聞
    
    
參考文獻
    
- .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 census2011.adrianfrith.com.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潘振球. .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71年 [202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中文(臺灣)).
 - . 中時電子報. 2016-12-29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中文(臺灣)).
 - . 風傳媒. 2016-12-29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中文(臺灣)).
 - . 二宮書店.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日语).
 - . BBC News. 2005-05-27 [2010-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英语).
 -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8 October 2016].
 - (PDF). Baseline climate means (1961-1990) from st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Deutscher Wetterdienst. [8 October 2016] (德语).
 - . South African Weather Service. June 2011 [6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8 March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