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活動理論
日常活動理論是犯罪學的一種理論,與理性選擇理論相似,源自古典犯罪學派人類具有自由思想的觀點。
| 犯罪學 | 
|---|
|  | 
| 子領域 | 
| 犯罪生物學 | 
|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 
|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 
| 學派 | 
| <依知識論立場> | 
|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 
| 新古典學派 | 
| <依地理位置> | 
|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 
| 法蘭克福學派 | 
|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 
|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 
|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 | 
| 女性主義犯罪學 | 
|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 
|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 
|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 
|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 
|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 
|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 
|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 
|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 
| 日常活動理論 | 破窗理論 | 
|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 
|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 
|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 
|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 
|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 
| 重要概念 | 
| 犯罪 | 暴力 | 人性 | 
| 連環殺手 | 少年犯罪 | 
|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 
| 社会解体 | 社会分化 | 
|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 
|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 
| 毒品 | 回避机制 | 
| 越轨 | 刑法 | 司法程序 | 
| 刑罰 | 保安處分 | 
|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 
|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 
| 死刑存廢問題 | 
|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 
|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 
|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 
| 再犯 | 累犯 | 
| 相关学科 | 
|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 
| 刑事學 | 法医学 | 
內涵
    
日常活動理論始於學者Cohen和Felson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美國家庭的研究,他們在研究中發現,當經濟發達,雙薪家庭更見普遍時,婦女在家的時間減少,犯罪率便會上升。同時,當科技越來越發展,貨品設計越來越輕巧及方便時,犯罪率亦會上升。建基於以上研究,他們提出人類的活動模式與犯罪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在理論中提出三個引致犯罪的要素,分別是有犯罪動機的人、合適的目標及缺乏有能力的監察人,當這三項要素出現時,犯罪的機會便會上升。
1996年,Marcus Felson再在他的著作《犯罪與本質》中添加三項元素,分別是對犯罪動機者有約束力的操縱者、負責保護合適目標的監護者及負責看管物業場地的地點管理者,以上六項因素成為了犯罪者的推力及反推力。此外,學者亦以VIVA及CRAVED形容熱門被盜的物品,VIVA分別是具價值的(value)、輕便的(inertia)、易見的(visibility)及易於接近的(accessibility),CRAVED是指可遮蔽的(concealable)、可移動的(removable)、易於得到的(available)、具價值的(valuable)、可享受的(enjoyable及可處理的(disposable)[1]。
應用到犯罪預防
    
從日常活動理論可能得出許多預防犯罪的小措施,並累積成深刻的降低犯罪效果。
例如日常活動理論說,少被看管的財物容易被偷,那麼加裝社區監視器,或者提高警察巡邏頻率等等的提高看管強度措施,便可望降低竊盜罪。
例如日常活動理論說,可移動的(未上鎖的)腳踏車容易被偷,那麼給腳踏車上鎖,或者建起有門有鎖的停車場,便可望降低腳踏車失竊率。
註腳
    
- . [2009-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0).
參考文獻
    
- 《犯罪與本質》(2006),Marcus Felson
- 周愫嫻、曹立群 (2007), 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 台北:五南
- 李紫媚(2008), 盜與罪 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