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布萊特懷特 (犯罪學家)
约翰·布拉德福德·布雷思韦特(英語:,(1951年7月30日—)),當代澳洲傑出犯罪學家,現為澳洲國立大學的特聘榮譽教授[1] ,1989年以《犯罪、恥辱與再整合》(英語:)一書[2] 將標籤理論發展為明恥整合理論,是當代在標籤理論和修復性司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 犯罪學 |
|---|
![]() |
| 子領域 |
| 犯罪生物學 |
|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
|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
| 學派 |
| <依知識論立場> |
|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
| 新古典學派 |
| <依地理位置> |
|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
| 法蘭克福學派 |
|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
|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
|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 |
| 女性主義犯罪學 |
|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
|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
|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
|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
|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
|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
|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
|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
| 日常活動理論 | 破窗理論 |
|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
|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
|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
|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
|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
| 重要概念 |
| 犯罪 | 暴力 | 人性 |
| 連環殺手 | 少年犯罪 |
|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
| 社会解体 | 社会分化 |
|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
|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
| 毒品 | 回避机制 |
| 越軌 | 刑法 | 司法程序 |
| 刑罰 | 保安處分 |
|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
|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
| 死刑存廢問題 |
|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
|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
|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
| 再犯 | 累犯 |
| 相关学科 |
|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
| 刑事學 | 法医学 |
註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